小麦田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句子网 > 报告 > 导航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24-03-27

相关推荐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精选(9篇)。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在平凡的学习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在写报告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以下是本文的首篇介绍“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认真核实实际情况!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1)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2)

根据市委安排,我局就当前全市文化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讨论,就文化工作的成绩、问题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一)艺术创作成绩斐然。三年间共创作大戏30余部、小戏(小品)60余部、歌曲300余首、舞蹈和曲艺节目280多个,先后推出了大型歌舞《山丹丹》、《信天游情景音乐会》、《九月枣儿红》、《兰花花》、《乡医刘易》、《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说书》等大型剧目,多部作品在全国调演、省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创作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以“延安过大年”和“陕北民歌大舞台”为特色品牌的文化活动活跃城乡,受到国内外关注。坚持举办每三年一届的全市“小戏调演”、“老年文化艺术节”、“城区校园文艺汇演”、“农民艺术节”和“民间艺术大赛”等多项社会文化活动、节庆类以及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活跃了城乡群众文生活。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用于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近3亿元,基本改变了“两馆一院”设施落后的局面。一是新建了延安市图书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二是新建了志丹、安塞、黄陵、宜川、黄龙县“两馆”合一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厦);三是宝塔区、子长、延川3县新建了县文化馆,延川、甘泉扩建了图书馆;四是实施了“210国道文化长廊建设”,共新建改造乡镇文化站74个、村文化室2716个。延长、宜川、黄龙三县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目标;五是为13个县级图书馆、88个乡镇文化站、672个村文化室赠送图书200余万册;六是向基层文化站室配送了价值268万元的设备器材和服装道具;七是在全市13个县图书馆、31个乡镇文化站、414个村文化室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

(四)非遗保护成果丰硕。截止目前,全市已挖掘出各类民间艺术品种70余项104个品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12项,列入省级的64项,列入市级的135项,列入县级的284项(其中“陕北民歌”被誉为“人类文化遗产”);已有31人分别被国家和省上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国家7人),有6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有4位民间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出版了《韩起祥文集》、《陕北民歌大全》(一·二卷)。

(五)文化产业起步良好。一是与上海水木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反映新农村建设30集动剪纸漫片《延河湾》的制作;二是拍摄了电视连续剧《盘龙卧虎高山顶》;三是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以大型晚会《信天游永世唱不完》、腰鼓、唢呐为代表的艺术演出业、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业、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业、以少儿为主的'艺术培训业,初现产业格局,获得较好效益。

(六)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先后组织子长唢呐参加了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挂红灯》参加了“相约北京·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迎奥运活动”,《挂红灯》、《山丹丹》剧目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组织安塞腰鼓和民歌手参加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国际文化节,组织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60周年庆典等一系列对外演艺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七)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按照控制数量、规范管理的思路,坚持在重要节日、敏感时期以及平时抽查、突击检查、市县联动、交叉检查等形式,加大整治力度,设立“12318”专项监督举报电话,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文化工作的开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列入中省的项目,市县均为落实配套资金。使一些项目长期负债运行。从总体看,基层文化阵地与其他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比,投入最少、设施最差、规模最小、手段最落后;二是文化人才短缺。现有人员年龄老化、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缺乏编剧、导演、文化创意、文化经纪等专门高级人才,由于机构编制所限,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加之待遇偏低,不仅不能吸引人才反而致使人才严重流失。三是工作开展失衡。由于主观上对文化发展认识程度的不同,工作措施的力度不同,和客观上南北县区群众生活习俗、居住环境、文化基础等不同,加之体制机制、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因素,导致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和精品创作等方面的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四是精品生产不力。由于人才、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致使艺术生产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意性和产业性。这些都形成了制约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按照我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今后全市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阵地建设为重心,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力求达到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争取国家“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立项,努力对陕北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民情风俗、世态人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及文化成果进行研究和保护,并与挖掘利用有机结合,重点打造黄帝陵祭祀、延安革命旧址、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鼓王、陕北水船、陕北跑驴、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二人台、榆林小曲、白云上道教音乐、陕北唢呐、陕北剪纸、陕北面花、陕北石雕、陕北窑洞营造技艺、陕北传统匠艺、花木兰传说、白云山庙会等20个项目,推动陕北文化走出黄土地。

二是依托红色、历史、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歌谣、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乐器、民间方言等资料,分类编目,单独成册,编辑出版《陕北民间艺术系列丛书》,约260万字。

三是不断提高我市“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完善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扶持保护;筹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的建设工作。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3)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入中国,20多年来受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长期关注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在各企业不同程度引起重视,一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相继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较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和大量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对于企业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企业中树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1、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化、文体化、表象化,呈现出的是一派僵化现象。

以“口号化”为例,很多企业注重喊口号,无论是走廊、办公室还是各车间的墙壁上都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标语口号,什么“团结、求实、拼搏”。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看重的不是它的体现,看重的是本企业的价值取向能否起到强化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能否在员工心中产生共鸣。有一些人认为,有了这些口号,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很丰富了,未必!再看一些企业,无论是过节还是放假,都着力举行一系列唱歌、打球等文艺活动,并规定月旬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指标来完成,当然,这些活动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长感情、加强交流、促进健康,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但单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及全部,则是走入了误区,实际上是对企业文化肤浅化。

2、企业文化建设趋向于一定的狭隘性和保守性。

企业文化固然形成于某一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但也要与民族优秀文化,甚至全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体系。然而,目前很多企业文化建设都是狭隘的,甚至是保守的,他们只注重本企业的发展,虽然这些企业中已经形成较为优秀的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和具有较强凝聚力、发展力的内部文化,但仅仅局限于实现企业文化有关增强企业效率的内部职能上,却远未实现利用文化体现企业形象的外部职能。企业文化倘若能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更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得到民族的广泛认可。而对国外优秀文化也理当同等对待。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已步入知识、经济全球化,保守、狭隘的企业文化是立不足根的,中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企业要面向世界,建立更有效的经济模型,提升综合管理优势,寻求战略伙伴都要求企业文化面向全民族、全世界。

3、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个人价值认识和发挥不足 虽然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全体职工的各种力量统一于企业的等同方向所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是增强企业职工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支持力的意识形态的综合,但是,却不能忽视其中的个人价值。有些企业着力强调集体统一性,重视企业文化的趋向一致性,而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认识和充分发挥却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有效保持,使员工潜力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还挫伤员工积极性。

4、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从案例分析转向各种实证模型的建立;研究范围从宏观环境转向微观组织,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对象从对企业内个体研究转变为对员工整体的研究,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深入到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但总体上说研究结构的多,制度的少;研究硬性的多,软性的少;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特别缺乏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深层次的文化的研究,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4)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群众在经济支出中存在“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有钱宁愿储蓄,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几件大事上,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导致了文化生活贫乏,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农家文化大院)。乡镇文化中心应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书画室、多媒体室、乒乓室、台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和球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应相应配备电脑、电视、音响、摄像机、照像机等文体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农家文化大院应有图书、电视、电脑、娱乐器具、体育器材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将学校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设施设备定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我县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上划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保证队伍稳定、素质提高和工作专一。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五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六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以利于送戏下乡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强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文化执法大队应对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加强监管,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5)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今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通过机构改革,各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了比较稳定的文体协会。艺术团体,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

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好。全县各乡镇共开展群众文体活动380场次,下基层服务服务308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61次,放映电影1500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4780册。

三是特色文化发展突出,以“铜梁龙”文化为内核,积极发掘传统艺术,打造特色文化精品。

四是群众自发文化活动初显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

二:文化生活贫乏,难以满足群众之需。投入太少,基础薄弱。存在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十份有限。二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与市场,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供应不足需要的状态。

①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增加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

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各级应该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

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④深化改革,转化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市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加强城乡文化联系,互动,助推农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行之有效之路。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6)

XX村位于XX河堤北面,XX沟南面,距XX镇政府西3公里 ,XX公路、XX公路从境内通过。镇组织农技、农经等相关人员于xx年x月x日对丁圩村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把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村现有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2户,总人口2158人,劳动力860人,在外打工劳动力560人,尚能转移100人,全村耕地面积1441亩,其中旱地1441亩,中低产田518亩,粮食种植面积达841亩,油料面积30亩,蔬菜面积10亩,花卉面积500亩,其它经济作物面积60亩。畜牧业生产情况:大家畜4头,生猪150头,羊105只,家禽养殖2200只,兔子50只。二三产业生产情况:企业6个,其中私营板厂1个,个体工商户5个。企业从业人数30人,粮食生产 59000公斤 ,油料生产 3000公斤 ,禽蛋产量 28000公斤 ,蔬菜产量 50000公斤 ,社会经济总收入1154万元。第一产业收入643万元,第二产业425万元,第三产业86万元,分别占总经济收入的55%、37%、8%,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花木,人民收入来源于花木和外出劳务。 年农民人均收入3875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500元。

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水利配套较差的丁圩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1、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大花木种植面积,引进高档花木品种,培养花木经纪人队伍,搞好花木营销促进农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转,搞好花木生产面积,花木面积生产到1000亩。

2、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近期村里招来了一个板材厂,现在已经在筹建中,需要资金50万元,要求上级扶持。搞好生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年- 年年外出务工人员要达到700人。搞好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到XX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3、 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设好,搞好党员活动室。

4、搞好村庄规划,开好一道沟,铺设村中心路和村内道路,预计到 年村内全部铺设水泥路,使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组织专人进行规划。

5、搞好水利建设,开挖好田间一套沟,修复好村电站,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搞好村板材厂建设生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1、村无房屋,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

2、村板材厂生产,资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给予扶持。

3、颜邵路面窄,要求加宽,村内道路铺设资金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支持。

4、村电灌站损坏,要求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修复电站。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7)

校园文化是构成学校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涵盖了校园内所发生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校园文化能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正确的导向,有效的激励,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以此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而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新课改的需要,如何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更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有效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我当涂县今年制定了全新的《当涂县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旨在跟名优学校求知取经,力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得到更长足的进步。

2. 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三、调研时间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独秀小学,这所学校虽然校龄不长,于建成,正式招生,起初只招收了49名学生,5个班级,最少班级2人,有13名教师。而如今它已经发展到了已招收4000多名学生,60多个班级,170名教师的规模。被誉为“怀宁的深圳速度,教育的一枝独秀”。更重要的是短短的间,独秀小学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跻身进全省优秀学校行列。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独秀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它的建校核心非常明确――“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在明确的方针指导下,校园建设便有了总纲。“文化”是独秀小学自始至终围绕的内容,也是独秀小学在各类中小学中脱颖而出的最大的特色。学校的 “三秀”理念用“三雅”来支撑, “三秀”理念以“三雅”为追求,做到了学校高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雅在其内,秀在其外,雅秀一体。

陈独秀和邓稼先绝对是在中国现当代史上起到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同来自于安庆,独秀小学高瞻远瞩,充分利用这两大家乡名人的优势,在建校初就以“独秀小学”的双关命名宣布了自己的高起点、高素质、高品位建校理念。这样的起步是高端的、深厚的,聚合了强大的人气,凝结了不小的潜力。在文化名人的家乡建立的一所以“文化”立校的特色小学也必将赢来众人的侧目和支持。

主题景观在学校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可以说独秀小学十分重视细节传递出的书韵。从进校始,校门入口三角地带建有爱心园到花草氤氲中的陈独秀、邓稼先的塑像、砚池状的喷泉池、笔架型的假山、四友园、经典园、乡园、雅园、秀园、韵园再到各个楼层的主题文化建设,主题明确,条理井然,和谐统一。尤其是“三雅堂”、“三秀厅”布置的更是巧妙,大量的图片把孩子们的学习和文化成果展现出来,让观看者无不为之受到强烈的感染,不由被浓烈的书香氛围深深熏陶而楼层。而不得不提的是楼层主题建设别具匠心,一楼一主题,一墙一故事,既让楼层不单调,也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诸如此类的小细节,灯箱、走廊、时刻小品,只要能利用的都会考虑进去,力求处处皆书韵,时时普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独秀小学倡导文化,宣扬文化,但并不让这种文化变得死板。正如独秀小学蒋校长所说:“一种理念,没有活动,就不能成为流动的风景。”所以独秀小学十分注重用有活力的书香活动,让读书显得乐趣无穷。每年都会开展一届读书艺术节和校园文化节,给孩子们展示的空间和快乐的读书体验;经常进行优秀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千人操前诵读的壮观景象震撼和感染每一个师生;红领巾广播定期就“看好书、读好书、评好书”、“听名曲、赏名诗、观名画”专题节目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学校的校报校刊鼓励学生自愿交流,校歌、校徽、校训也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每年学校还侧重和家长的沟通,除了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还鼓励家长参与,评选书香家长,做到家园结合,让校园文化推行到家中,更好地给学生文化激励。通过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

读书不分年龄,教师要想与时俱进,给学生先进的知识,让学生喜欢阅读,还得不忘自己经常读书,提升自己的素质,用热爱阅读的表现给学生以榜样的效用。独秀小学要求每一名教师把读书当成习惯,每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深读一本教学期刊,每周品读一两篇经典文章,而且要定期撰写书评和读书笔记,鼓励教师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做学生报告。并且对教师提出了阅读高要求:每位教师在三年内要到百家讲坛活动中作一次读书讲座;学校给每个教师的教师节礼物就是一本书。独秀小学的教师爱书,而教师对书本的热爱,无疑以身体力行的表现给本校的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文化师范课,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感染喜欢上了读书。

与独秀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许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我县的许多中小学办校理念模糊,没有传达出文化内涵,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有特色的学校。而办学理念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十分必要,或者说它是一个有力的支撑。在办学理念中就应该贯穿文化理念,积极营造人文性,让学校有特色起来。还要以敏锐的嗅觉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例如我县就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李太白,这无疑对于打造文化类学校有很大帮助。

细节可以传递出书香味。独秀小学让校园一草一木都能营造书香,积极利用每一处资源来说文化。而我县某些中小学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虽然办校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毫无特色,根本不注重细节也可以营造书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妨在校园内设置一些文化专栏,开辟出读书角等,在班级和楼道里张贴一些文化名人名言,在花草从间安放一些校训校规等,通过细节处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我县的许多中小学在教学质量上过多重视,轻视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熏陶。很少有学校每年定期开办读书活动周或校园艺术节,即便有流于形式的也不在少数,不能广泛动员起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不妨学习独秀小学的策略,让学生成为主人,鼓励家长参与,尊重学生的看法和成果,要让节目完整而有意义。

众多教师只要求学生读书,而且只读课内书,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有些教师自己不爱看书,出口欠缺书卷气,对学生便产生了消极影响。独秀小学让我县的教师看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缺失不了教师的参与,自上而下,先从教师自己开始,多读书,读经典书,让自己成为一本最好的教材,给学生好的榜样。老师爱读书,学生也爱读书,校园书卷气息弥漫,文化建设便得到巨大的推动。

总而言之,此次调研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我会将从独秀小学学习到的经验推行到本校的建设中去,积极响应“当涂县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突破。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8)

摘要背景:社区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工作。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存在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队伍建设薄弱、活动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不断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提高居民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实力。在剖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一。 调查目的:

社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社会,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因而社区的文化建设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三个代表”之一就是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表明国家领导对中国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局部、从社区文化建设抓起。

六。 调查结果:

1。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a)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是基础,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包括图书阅览场所、健康活动场所、娱乐休闲场所和交流沟通的场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得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但在现实中,社区文化设施普遍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文化设施的普及率与利用率不高。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严重不足,设施总量不能满足居民要求。文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场所面积狭小,设施种类贫乏,有的社区由于管理不规范,居委会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在面积狭窄的小区过道摆放台球桌供居民有偿娱乐,私自收取费用;另一方面,现有资源被闲置,未得到充分利用。有些社区在为社区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存在着盲目投入的现象。这种搞形象工程的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但其有名无实的做法并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

b) 社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薄弱 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专业人士、社区群众文化骨干分子及街道和居委会的文化干部队伍。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专业的文化骨干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人才保证。但当前,社区中缺乏专业的文化骨干队伍。有的社区将负责文卫的部门与负责计划生育的部门合并,使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相混淆。造成计划生育工作和文化工作没有分开细化,各项事业都无法有效开展。同时,其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及能力素质都很难适应繁杂的实际工作,导致开展的社区文化工作活动形式内容单一,不合居民的口味。

c) 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热情不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社会接触面的狭小、人情味淡薄等因素使邻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增多。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日益淡薄。居民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增强,人们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主人翁意识淡薄。社区街道对社区内文化生活大包大揽,居民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互动和活力,脱离居民需求,居民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由于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依靠政府主导,社区居民参与方式以动员为主,多是在政府行政推动和劝说下进行,从而使居民产生随大流与消极被动的应付心态。

a)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b)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的战略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为助手,注重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快形成以文化传媒业、电影产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c)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 d)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e)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 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篇9)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 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

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 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 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 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

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性交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科学技术和某些种类的艺术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网络,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发展先进社区文化,不仅要大力发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大众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成员健康文明的生活,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伦理,还要加强培育发展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吸收更多的艺术精英到社区落户。发展特色文化,更是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化,为不同的文化提供相应的表达场所、表达方式,促进社区文化的融洽和创新。注重对居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平和的文化心态,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猜你喜欢

  • 大学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9篇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都需要书写报告,报告的语气要求委婉、谦和,不宜用指令性的语言,一篇优秀的报告怎么样动笔呢?感谢阅读小麦田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大学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使用希望给您带来多点儿收获!...
  • 经济调查报告集锦 在平日里的学习工作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重要作用。报告到底该如何写好?为了满足您的需求小麦田小编为您整理了详细的“经济调查报告”资料,很不错的信息快分享给你的朋友看看吧!...
  • 农民调查报告(精选7篇) 一般而言,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当一项任务即将结束时,我们会频繁使用到报告。报告中一定要适当地运用图表,不能完全用文字描述。如何让自己的报告与众不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调查报告",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近期,市委办公室组织专题调研组赴雷公、烟店、辛榨、接官、赵棚等五乡镇抽样调查了*...
  • 小学近视调查报告精选(3篇) 希望能够了解“小学近视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考虑看看这篇文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一项任务即将结束时。我们经常都会撰写报告,报告中引用的数据应反复检查,不要出现客观错误。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页!...
  • 高一社会调查报告3篇 我们写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在完成一项任务或目标后,经常会需要我们去写报告。在动手写报告之前,一定先仔细想好内容的框架,感谢您提出的要求栏目小编为您找到了一篇符合的“高一社会调查报告”,我们希望这些技巧能够让您更好地应对压力!...
  • 评改学生习作调查报告(汇总10篇) 报告成为上级机关决策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依据,当我们结束一阶段的工作。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找报告范文?请跟随我们的步伐了解有关“评改学生习作调查报告”的更多相关知识,以下内容仅供您参考!...